听上海之声,传上海之音
——“上海的声音”讲座简讯
第四届校园艺术节在春末夏初如期而至。作为艺术节的第一项活动,学校有幸请到了上海沪剧院石派传承人,上海芸藻文化创始人若乔老师为我们全体七年级学生做一堂名为“上海的声音”的讲座。
语言,是沟通的桥梁;地方语言,更是本地文化的根基。若乔老师以婉转动听的沪语徐徐将讲座切入正题,使讲座的氛围更加浓厚。同学们稚嫩的脸庞上似是因为听到了沪语露出了怀念的神情,但更多是那种久违的亲切之感,让人对讲座内容的期待也水涨船高。在老师的介绍中我们了解到沪语的历史源远流长,形成于南宋至元时期,源于吴淞江话,距今已经历了700年的风起云涌。在明清中期。吴语不断得到丰富充实,也更为推广,被大多数人所采纳。时代从清末走向民国沪语也从发展走向成熟,并且沿用至今。窗外骄阳似火,似在提前宣告夏季的到来,多功能厅内却丝毫不受影响,同学们正笔走如飞,记下重点,聚精会神地聆听老师的讲解。沪语的现状也是更加多元化的发展。由于近代上海的发展,沪语也融入了大量外来元素。“门槛精”来自于英语单词“Monkey”,“噶三湖”来自于单词“cossip”这些富有特色的典型上海俚语,配合上老师幽默的话语将会场气氛推向高潮,会场中时不时发出银铃般的笑声,悦耳动听。这些外来元素增添了沪语的魅力,同时也营造了别具一格的海派文化。
从沪语中取义,便形成了沪剧。从农村劳作时表达情感的“田头山歌”,到花鼓戏、本地滩簧再到申曲,最后才演变成了今天的沪剧。这不仅仅是沪剧的演变,更是时代更迭的缩影。老师巧妙地将沪剧的知识与历史、音乐等知识相结合,使得讲座更加灵活,丰富了教学意义,使同学们在轻松愉悦的氛围中充实自己的课外知识。在老师的示范中,我们也感受到了不同流派间唱法的不同,也敬仰于老一辈艺术家的艺术精神。时间不知不觉地流逝,台下的听众们也越地的投入……
正值建党一百周年,老师别出心裁地为我们截取了《江姐绣红旗》的片段欣赏,在演员的演绎中,不少同学纷纷被感动,红了眼眶,似乎也体会到盼来新中国成立的那种激动,理解了那些革命先辈的无畏以及自己今天幸福生活的来之不易。在欣赏老师的沪语原创音乐时,我们也感受到了若乔老师身上对沪语传承的热爱和坚守,理解了老师讲座背后的深刻含义。讲座在同学们的意犹未尽中走向尾端,相信每位同学们都有所长进,受益匪浅!
面对沪语,我们做到的不仅是应该去了解,更是应该去传承。如今沪语正处于面临消失的濒危之际,我们应传承沪语,弘扬沪剧艺术,继承文化灵魂,拯救它于危难之际。这是我们的使命,也是我们的义务。我们应抓住它,不让它从指缝中溜走,随时光而埋葬,而应让它成为一颗璀璨之星,傲立于东方,闪耀于世界!让我们一起携手与共,传承家乡文化,听上海之声,传上海之音!
七二中队
胡妍怡